加入收藏 | 设为首页 | 会员中心 | 我要投稿 宁德站长网 (https://www.0593zz.com/)- 科技、建站、经验、云计算、5G、大数据,站长网!
当前位置: 首页 > 创业 > 点评 > 正文

从聚合内容到聚合人:对“圈子”的思考

发布时间:2020-03-04 03:39:36 所属栏目:点评 来源:做站长
导读:副标题#e# 近年来,“圈子”产品不断涌现,“圈子”从聚合内容到聚合人,这其中有什么值得思考的内容?笔者将探索“圈子”的更多可能,拓宽其空间,通过分析其形态与特点来挖掘其中的价值与机会。 “圈子”这个概念去年频繁的出现在各大社交产品中,目前已

但长期地来看:是内容圈的消费者,决定了这个圈子的长期存在——即使一个意见领袖没了,也会有新的意见领袖被拥戴。所以内容圈的早期竞争壁垒并不高,如直播、知识付费,都会以“重资挖人”的方式来提升竞争力,但圈子成熟以后以后,也会因消费者的忠诚度而难以颠覆(如斗鱼、抖音被挖人后依然健在)。

在社区圈中,表达者更多了,而“氛围”——那些些愿意聆听和反馈的人,才是表达者源源不断的原因。这使得任一成员的离开都能弥补,无法影响圈子的存亡。

所以,社区圈难以形成,而一旦形成忠诚度便极高——即使产品没了,他们也会在另一个地方相聚(如“内涵段子”和“即刻”在“皮皮虾”和“Jellow”上重生)。

在社交圈中,所有人都是表达者和聆听者。他们惺惺相惜、互相理解,这种情感链接带来的关系甚至超越了产品本身,会对真实的生活中造成影响(如早期论坛的爱好者,经常会举行面基大会,并长期保持联系)。

背后的逻辑是:“人”是圈子的核心价值。

4. 小结一下

所以,一个产品应该选择哪种圈子形态?

这取决于你当前的(或目标的)用户群在“共同特征”上是什么结构:

  • 如果大多小白,那挖掘一个意见领袖,能够形成内容圈;
  • 如果大多进阶,那可以聚集一下形成社区圈;
  • 如果都很资深,那就有社交圈的潜力。

另一方面,一个圈子只能提供一种信息价值,但不同阶段用户存在不同需求,即使更高认知的用户也需要满足基础的需求;所以,不同阶段的圈子是可以共存于一个产品的。

以产品经理这一圈子举例,内容圈存在于“人人都是产品经理”网站,社区圈存在于“即刻”,社交圈存在于微信群聊:一个产品经理会在不同场景下去不同产品满足个人需求,并且即使没有这样做,用户也会自发想办法发展出多阶段的圈子。

以论坛为例,本身是个社区圈,但其中的精华板块更趋向内容圈,版聊却更趋向社交圈。

四、如何建立一个圈子

近期越来越多产品,正在围绕“圈子”概念进行尝试。所以接下来聊聊一个圈子应当如何形成,需具备什么样的条件和步骤。

1. 所需的条件

1)有合适的主题

不同的主题,适合不同形态的圈子;有些主题,只占到用户日常的一小部分,只能形成内容圈(甚至没有)。而有些主题,却有形成社交圈的潜质。

简单的规律是:短期&低频的特征难以形成圈子,长期&高频的可以。

如:

“美甲”是难以形成圈子的,因为这是一个“低频”的特征——用户一个月美甲一次,想美甲时找内容,美甲完了就不关注了。

“母婴”易形成圈子,因为每天都有要照顾孩子的需求;而且每天的情况都大不相同,有太多事情需要讨论了。

2)有足够的能形成圈子的用户

上文提到,“人”是圈子的核心价值,所以找到合适的人是圈子的条件。

即刻能形成“产品经理圈”,是因为即刻本身产品经理够多;小红书就无法形成这个圈子,但小红书可能形成的“美妆圈”又是即刻难以建设的。

不同种类的圈子,还需要不同的用户配比和基数。

如“内容圈”的条件是:能找到“有足够消费意愿小白消费者”,和“少数高质的意见领袖”,任一方的不充裕,都会造成另一方的流失——就像炒菜一样,比例和量不对就难吃。

3)有聚合人的渠道

如果只有潜在用户,并没有办法把大家聚合起来,用户也只是松散个体,而不是圈子。

所以圈子的第二个条件是“聚合人的渠道”。

在成熟的产品下,这样的渠道非常多。

如:

  • 百度贴吧通过百度搜索,认为“搜索同一关键词的用户”是“同一个圈子的用户”;
  • 微信订阅号通过朋友圈,认为“加了好友的用户”是“同一个圈子的用户”;

相反即刻就吃力的多——它既没有用户画像,也没有搜索场景,只能在首页力推圈子广场,而这种撞大运的聚合方式,效率就低得多。

2. 建立的步骤

上文将圈子定义为“存在共同依赖的群体”,而不是“有关系的群体”,区别在于“我是否在圈子里,取决于我的态度”。

比如我“关注”了你的微博,并不意味着我加入了你的“内容圈”,我对你的微博内容形成依赖才是;这种依赖感,依托于长时间的信息输入,这是圈子建立的两个步骤。

1)建立信息“约定”

信息“约定”是一种愿意持续接受信息的承诺。

比如:

  • “下载”一个App,是我约定了你的内容,我主动选择的时候才看;
  • “关注”一个微博,是我约定了你的内容,我优先看;
  • “加入”一个微信群,是我约定了你的内容,我时时刻刻都想看。

选择什么样的“约定”取决于用户对共同特征的依赖感。越是进阶的圈子,就可以向用户要“更高权限”的约定。

但在促使用户建立“约定”的方式上,不同产品五花八门:

  • 公众号要先“关注”后才能看全部内容;
  • “微博”浏览一定时间后就提醒你要“关注”一下。

另一方面,约定虽有权限的不同,但所有约定都需要稳定,不稳定的约定会打消用户的依赖感。就像早餐铺,稳定的开在一个地方,才会有更多的老用户。

2)产生信息的传递

人是通过“信息”来改变想法的,约定建立后,就需要传递足够的信息来改变用户的想法,建立依赖感。

这不只是“内容推送”,也包括了用户来到圈子后的界面设计、心理暗示等。

不同形式的圈子所要传递的信息,同样取决于用户依赖的是什么。

比如:

  • 在内容圈中,用户依赖的是“内容”,那应当传递“最近文章”、“好文集合”等信息,帮助用户选择内容;
  • 在社区圈中,用户依赖的是认同感,那应当传递成员情况,社区规则等,帮助用户形成认同。

长此以往,经过一定时间的发酵,就能形成“圈子”。

3. 小结一下

圈子的建立需要日拱一卒,让时间来沉淀;操之过急不会有效果,可能无心插柳,还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。

另一方面,圈子的建立过程虽然简单,但是所需条件却非常苛刻;无论是“有潜在用户”还是“有渠道聚合”,都不是一个初创产品能做的事情。

“圈子”更适合的是有一定规模和明确用户画像的产品,通过圈子来培养用户粘性的方式。

(编辑:宁德站长网)

【声明】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,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,不代表本站立场。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,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!

推荐文章
    热点阅读